logo

Shi Jing XVIII

彤弓之什

  1. 彤弓弨兮、受言藏之。 我有嘉賓、中心貺之。 鐘鼓既設、一朝饗之。

    彤弓弨兮、受言載之。 我有嘉賓、中心喜之。 鐘鼓既設、一朝右之。

    彤弓弨兮、受言櫜之。 我有嘉賓、中心好之。 鐘鼓既設、一朝醻之。

  2. 笔记:

    这首诗本质上是叙事诗。节日桑贾为国王的礼物,以红色弓的形式收到。参见《书经》第五卷第二十八节。4 当时周平王封其叔父懿和为王子秦伯。

  3. 菁菁者莪、在彼中阿。 既見君子、樂且有儀。

    菁菁者莪、在彼中沚。 既見君子、我心則喜。

    菁菁者莪、在彼中陵。 既見君子、錫我百朋。

    汎汎楊舟、載沉載浮。 既見君子、我心則休。

  4. 笔记:

    这首诗比喻周朝年轻人的才华。

  5. 六月棲棲、戎車既飭。 四牡騤騤、載是常服。 玁狁孔熾、我是用急。 王于出征、以匡王國。

    比物四驪、閑之維則。 維此六月、既成我服。 我服既成、于三十里。 王于出征、以佐天子。

    四牡脩廣、其大有顒。 薄伐玁狁、以奏膚公。 有嚴有翼、共武之服。 共武之服、以定王國。

    玁狁匪茹、整居焦穫。 侵鎬及方、至于涇陽。 織文鳥章、白旆央央。 元戎十乘、以先啟行。

    戎車既安、如輊如軒。 四牡既佶、既佶且閑。 薄伐玁狁、至于大原。 文武吉甫、萬邦為憲。

    吉甫燕喜、既多受祉。 來歸自鎬、我行永久。 飲御諸友、炰龞膾鯉。 侯誰在矣、張仲孝友。

  6. 笔记:

    这首诗为叙事诗,颂扬了讨伐羌云人的胜利,并赞扬了季辅作为征伐将军的功绩。此事发生在周宣王(公元前826-781年)时期。

  7. 薄言采芑、于彼新田、于此菑畝。 方叔涖止、其車三千、師干之試。 方叔率止、乘其四騏、四騏翼翼。 路車有奭、簟笰魚服、鉤膺鞗革。

    薄言采芑、于彼新田、于此中鄉。 方叔涖止、其車三千、旂旐央央。 方叔率止、約軝錯衡、八鸞瑲瑲。 服其命服、朱芾斯皇、有瑲蔥珩。

    鴥彼飛隼、其飛戾天、亦集爰止。 方叔涖止、其車三千、師干之試。 方叔率止、鉦人伐鼓、陳師鞠旅。 顯允方叔、伐鼓淵淵、振旅闐闐。

    蠢爾蠻荊、大邦為讎。 方叔元老、克壯其猶。 方叔率止、執訊獲醜。 戎車嘽嘽、嘽嘽焞焞、如霆如雷。 顯允方叔、征伐玁狁、蠻荊來威。

  8. 笔记:

    这首诗寓意深刻,叙事性强,颂扬了方叔南征的胜利。这首诗发生在公元前825年,即他征讨猇恽人一年后。当时正值周宣王在位期间。

  9. 我車既攻、我馬既同。 四牡龐龐、駕言徂東。

    田車既好、四牡孔阜。 東有甫草、駕言行狩。

    之子于苗、選徒囂囂。 建旐設旄、搏獸于敖。

    駕彼四牡、四牡奕奕。 赤芾金舄、會同有繹。

    決拾既佽、弓矢既調。 射夫既同、助我舉柴。

    四黃既駕、兩驂不猗。 不失其馳、舍矢如破。

    蕭蕭馬鳴、悠悠旆旌。 徒御不驚、大庖不盈。

    之子于征、有聞無聲。 允矣君子、展也大成。

  10. 笔记:

    这首诗是一首叙事诗,记述了周宣王在洛东迎接诸侯的一次大狩猎。

  11. 吉日維戊、既伯既禱。 田車既好、四牡孔阜。 升彼大阜、從其群醜。

    吉日庚午、既差我馬。 獸之所同、麀鹿麌麌。 漆沮之從、天子之所。

    瞻彼中原、其祁孔有。 儦儦俟俟、或群或友。 悉率左右、以燕天子。

    既張我弓、既挾我矢。 發彼小豝、殪此大兕。 以御賓客、且以酌醴。

  12. 笔记:

    这首诗是一首叙事诗,歌颂了周宣王与侍从一起狩猎的活动。

  13. 鴻雁于飛、肅肅其羽。 之子于征、劬勞于野。 爰及矜人、哀此鰥寡。

    鴻雁于飛、集于中澤。 之子于垣、百堵皆作。 雖則劬勞、其究安宅。

    鴻雁于飛、哀鳴嗷嗷。 維此哲人、謂我劬勞。 維彼愚人、謂我宣驕。

  14. 笔记:

    这首诗寓意着在周宣王的统治下,人民重新团结起来;赞扬了臣下的聪明才智。

  15. 夜如何其、夜未央、庭燎之光。 君子至止、鸞聲將將。

    夜如何其、夜未艾、庭燎晣晣。 君子至止、鸞聲噦噦。

    夜如何其、夜鄉晨、庭燎有輝。 君子至止、言觀其旂。

  16. 笔记:

    这首诗是一首叙事诗,描述了几位年轻的国王协助周宣王朝见朝的忙碌情形。

  17. 沔彼流誰、朝宗于海。 鴥彼飛隼、載飛載止。 嗟我兄弟、邦人諸友、莫肯念亂、誰無父母。

    沔彼流水、其流湯湯。 鴥彼飛隼、載飛載揚。 念彼不蹟、載起載行。 心之憂矣、不可弭忘。

    鴥彼飛隼、率彼中陵。 民之訛言、寧莫之懲。 我友敬矣、讒言其興。

  18. 笔记:

    这首诗以比喻的方式,哀叹当时的乱世,以及当权者煽动的冷漠和诽谤之言。在引言中,它表达了对周宣王的呼吁。

  19. 鶴鳴于九皋、聲聞于野。 魚潛在淵、或在于渚。 樂彼之園、爰有樹檀、其下維蘀。 它山之石、可以為錯。

    鶴鳴于九皋、聲聞于天。 魚在于渚、或潛在淵。 樂彼之園、爰有樹檀、其下維穀。 它山之石、可以攻玉。

  20. 笔记:

    本诗是比喻道德教诲的诗,序中说与周宣王的教诲有关,但未明言与何有关。